灣生回家
 WANSEI BACK HOME

導演:黃銘正
編劇:田中實加(同名原著作者)
出品國:Taiwan
發行商:牽猴子整合行銷


相關網站/他人影評:

FB粉絲專頁 

《灣生回家》—院線上映集資計劃 

正因明白分離之痛,田中實加堅持,要帶灣生回家。 

【書評書介】存在的意義 ─談《灣生回家》 

灣生回家:歌聲的書寫 

『三分半鐘看不懂《灣生回家》』-『週末來吧』看電影 

 


影片簡介(預告):

歷經12年紀錄尋訪,5年拍攝製作。有一群日本人,他們擁有日本護照,但卻在臺灣出生。因為戰爭的無奈,他們必須離開出生的地方,他們是灣生。本片紀錄70年的思念和等待,見證他們對台灣的愛。


心得(有劇透):

  老實說,我很早就做好看到哭的準備。不過,沒有像想像中那哭很慘。但還是很感動很感動。


  紀錄片不像一般的電影,有絢爛奪目的聲光效果,有引人入勝、高潮迭起的情節,有巧思的運鏡和剪接;但紀錄片有著最真誠、最純粹、最真實的情感。這也就是為什麼,我願意花錢進電影院看紀錄片。

  說實在,最近幾年我進電影院看紀錄片的頻率真的上升了,而且每次都哭得亂七八糟的(羞掩)不管是《十二夜》、《太陽‧不遠》還是今日的《灣生回家》,都讓我非常非常的有所感觸。


  當初知道這片,並不是因為書籍,而是一篇PPT上介紹「灣生」的文章,此後我就一直關心這部,引頸期盼著它的上映,與進電影院看的那一刻。畢竟,前導演片和預告,就讓我哭慘了。

  我相信有些人會不解:為什麼我要進電影院看這部呢?理由很簡單──第一,臺灣看紀錄片的風潮並不旺盛,除非你很關心這個議題;第二,能在電影院演出的紀錄片不多,能進電影院的紀錄片通常需要極高的討論度。我非常明白:我錯過首輪上映,要能再看到這部影片會有一些困難。因為上次我到家附近的租片店詢問《看見臺灣》時,店員就尷尬地告訴我:店裡沒有。

  很幸運地,《灣生回家》有夠高的討論度,使它上映後還能撐到第三個周末。同時也謝謝半途被我推坑的朋友,謝謝他願意陪我來看紀錄片。而今天進電影院的人也不少(似乎還有年高且講日文的阿公阿嬤),更感動地是大家都做到最後一刻才走,大家都看完最後幕後人員名單。


  前言就到此打住,談談心得吧。

 

  田中實加小姐訪問了許多的灣生,紀錄片裡只挑了幾位呈現。清水阿嬤(已逝)、富永勝阿公、家倉阿嬤、片山阿嬤、松本先生……等八人。


  必須說,我好喜歡富永勝阿公,他好可愛啊///w///因為他,使得這部紀錄片偶爾有歡笑,而且富永勝阿公的台語也挺溜的,他會臺日語夾雜講,超可愛的。

  雖然富永勝阿公這個人很風趣,然而風趣的背後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痛。富永勝阿公六歲時就喪父,媽媽一個女人獨立在臺灣撫養五個孩子,而長子和次子也在日後的戰爭裡犧牲,最後是富永勝阿公帶著她被遣送回日本。現在的富永勝阿公喪妻,看他掃著自家的墓時,對劇組人員說:「石碑上的意思是──死人和活人都一起聚在這裡。我的太太就在這裡,我啊──過不久也會在這裡吧。」看到這裡真的一陣鼻酸。

  富永勝阿公大概是不希望人生徒留更多遺憾,所以近幾年來到臺灣,就是希望在離世前再見見過去的老朋友們,臺灣人的玩伴、原住民的玩伴。只可惜地,老友都已凋零。在片中一直看到他好不容易找到有人知道老友而開心,但下一秒必須接受對方已走的失落神情時,都會跟著一起哭。

  過去富永勝阿公在臺灣可說是大戶人家,家占地約100坪,還有種了不少水果的院子。然而他們被迫前送回日本時,卻只能但著簡單行囊與一千元日圓,更讓人沮喪地是──祖國土生土長的日本瞧不起這些灣生,直接用「臺灣來的,沒房子」來形容被迫離開臺灣的富永勝阿公,氣得他蓋了當地第一座鋼筋水泥屋XDDD

  富永勝阿公的故事中,我們不只能看到:當初要移民來臺灣的日人是經過多嚴苛的挑選,才得以來臺;同時也知道被被遣返這些灣生,在祖國是如何被歧視。更能看到臺日友好情誼,原住民甚至表示願意幫忙把不想回日本的富永勝阿公藏在山裡XDD 聽著富永勝阿公清唱〈雨夜花〉這首歌,完全覺得除了血緣外,他根本就是一位臺灣人啊!


  家倉阿嬤,富永勝阿公外,另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受訪者。

  家倉阿嬤的家境是非常不錯,爸爸在總督府工作,而她本身是北一女的學生(雖然沒畢業)。我很喜歡她逛北一女的那一段,她特別提及北一女裡仍放著當時日治時期的校訓──莊、強、淑。這是日本文化下期待女性的三個方向「端莊、堅強、賢淑」。此外她還提及當時唸書的一些情況,原來那時也有臺灣人能唸北一女啊(嚇)而當時的她單純地認為臺灣人很厲害,成績都好得難以望其項背,卻不知道臺灣人的努力是不想被瞧不起,我想:她從以前到現在,都不把臺灣人當作次等國民來看待,反而是跟自己相同地位看待。

  此外,家倉阿嬤故事中讓我淚流不止地是──她說起她和弟弟在日本戰敗後,跟著家人被遣送回日本時,站在甲板上一邊唱著歌,一邊看著臺灣島消失在海平面的那端。歌詞是「曾經追過兔子的那座山/曾經釣過鯽魚的那條河/現在只能在夢中重逢/永遠忘不了的 我的故鄉……」年紀輕輕的她,一邊唱著這首歌,一邊遠離她的故鄉。

  家倉阿嬤回到日本後身子不好,她的兒子起初認為是氣候關係,也無法理解為什麼母親這麼愛著臺灣。本想說讓她了樁心事,讓她來臺灣散散逛逛,想到家倉阿嬤從此身體變好了,還埔里結交朋友、租屋,甚至C型肝炎好了(這是阿嬤自己說的),起初他以為家倉阿嬤騙他,但他陪同媽媽來到臺灣後,也成了臺灣迷XDDD

  最後家倉阿嬤還提及了戰爭的可怕,高中女學生的她竟然也奮不顧身地朝敵軍戰車投擲手榴彈之類的彈藥,她說那就是「思想控制」。大時代下,個人生命似乎真的都變得渺小不值呢!


  蘇澳的竹中女士以及吉野村的清水,都是灣生第三代,他們對臺灣的土地認同感不輸於一般的臺灣人,因為這塊土地養育了他們三代人。片山清子女士的故事也占了好大一部份,雖然起頭很悲桑,但幸好片山女士的兒孫很努力,終於讓她與未曾謀面的母親重新找回中間段的線,雖然已是天人永隔,但失去的還是找回來了。其實有位灣生阿嬤最後有能留在臺灣,那是因為她嫁給了臺灣人。

  影片中讓我很意外的是竹中女士從前養了狗、貓和猴子!猴子耶!還有松本先生居然會開口唱中華民國國歌!


  在這些老老灣生們的故事裡,我看到的另一群的亞細亞的孤兒,不曾被記的亞細亞的孤兒們,就向當時的臺籍日本兵;因為血緣、因為身份,被迫被擠壓在歷史的夾層裡,不被關懷、自我懷疑。

  就像田中實加小姐在募資影片中說的,這些灣生在臺灣開墾,建立屬於他的家園,一切從無到有;他們以為他們戰勝氣候、戰勝風俗,就能世世代代在這個付出血汗的土地上一直住下去,但他們雖戰勝了一切,卻輸給了戰爭。戰爭結束後,他們必須留下他們辛苦打拚的一切,到一個未曾謀面的地方,從有到無。

  松本先生說,雖然學校曾把日本形容得很棒,但而當他們被遣回日本時,所見的是殘破、被轟炸過的日本,頓時覺得他們被迫離開的臺灣根本是天堂。想像的落差和家鄉的美好,讓這些灣生更愛臺灣、更殷殷期盼能再次回到臺灣。

  為什麼這些灣生一直期盼能在臺灣找到自己的出生證明,自己的臺灣戶籍,我想:那是因為,這些東西是現在唯一能證明他們和臺灣這片地有過聯繫(時間會改變很多東西,過去這些灣生的家並不是都被保存到現在),證明他們是臺灣的孩子。

  影片的最後,劇組問了灣生們,「臺灣對他們而言是什麼」,八九不離十都是回答「故鄉」。松本先生更開玩笑說:他想把花蓮帶回日本;然而玩笑的背後,是他們對這塊土地深深的眷戀。竹中女士更說:只要看「臺」或聽到「臺」,就會下意思地把焦點集中過去。富永勝阿公更是有著滿滿一櫃與臺灣相關的書籍。


  如果說「故鄉」就是指家鄉;那麼灣生們的故鄉不就是臺灣嗎?他們大多的青春回憶、兒時記憶,都發生在這座島嶼之上。家倉阿嬤唱的那首日本歌曲,歌名正叫做〈故鄉〉,對她,或者對其他的灣生來說,臺灣就是他們故鄉。

  家倉阿嬤有一句話一直深深地刺在我我心頭上。

  「永遠的異邦人

arrow
arrow

    陳小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